Monday, 29 October 2018

卤面

卤面是来源于福建漳州、泉州、兴化及福州一带的面食,与打卤面或淋面相似,先煮好一锅浓稠的卤汤,在顾客点餐后才将黄面烫熟盛进碗内,铺上铺料,淋上卤汤再撒上香菜或油葱酥端上。随着早期福建籍的移民大量移民至马来半岛一带,目前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福建社区的面食可轻易找到这道面食。



早期是闽南人神诞时作为供馔供奉神明的一道面食。后来社会经济好转,开始在婚礼或其他喜庆中开始食用。在马来西亚的卤面随着煮面方式的不同而分为两派,在以槟城为主的北马地区及新加坡,当地的卤面是依循漳州及福州卤面的做法,先将黄面烫熟之后,在淋上预先做好的卤汤,其中卤汤是以虾汤为底,加入了黑酱油、五香粉等,使得汤汁呈现深褐色,搭配的配料以卤肉片、排骨、卤蛋、香菇、鸡脚等为主,吃的时候会拌入参巴辣椒酱及乌醋,一般贩售福建面(虾面)的店家都会同时贩卖这道面食。

在以吉隆坡为主的中马地区,当地的卤面的煮法与泉州及兴化地区的类似,即面条与汤汁同煮,最后才加入地瓜粉勾芡且打入蛋花。当地的卤面又因为汤汁颜色的深浅可分为黑白两派。

在雪兰莪州的乌鲁音(Ulu Yam)当地的卤面在烹煮的过程中,会在卤汁中加入酱油及乌醋,据说是上世纪20年代,在当地有人在新加坡吃了当地的漳州式卤面后,念念不忘,便依样画葫芦,自创了加入黑酱油及乌醋版本的卤面,有别于吉隆坡与雪兰莪一带的白色卤面,深受当地人欢迎,因此在乌鲁音许多店家也开始推出这道面食,成为当地的代表性美食。

在中马其他地区的卤面则出现在华人的大排档内,将蒜末及比目鱼粉爆香后,加入高汤、面条、蔬菜、猪肉片、海鲜等,加盖将面条焖至熟透,最后勾芡及打入蛋花,加上猪油渣,以浅色的汤汁与食客相见,吃时才依个人的口味,自行加入乌醋调味。

~维基百科~

福康宁考古地翻新后以生动方式展现历史

下月起关闭至明年中 福康宁考古地翻新后以生动方式展现历史



福康宁公园考古发掘场地及文物展览区翻新后,空间会更宽敞,也会增设一个户外公园,让公众进行考古学习坊等活动。(国家公园局示意图)

福康宁公园考古发掘场地及文物展区翻新后将扩增至约200平方公尺,比目前面积加大约三成。公众也可在园内参加学习坊等活动,孩童也可在一个新设的沙坑内,进行模拟考古挖掘。

福康宁公园考古发掘场地及文物展区下个月起关闭至明年中,进行17年来首个翻新工程,打造一个提供考古教育活动和多媒体展示屏的空间,让访客以更生动方式了解福康宁山历史和新加坡考古工作。

这项耗资50万元的翻新工程,也是今年2月宣布的福康宁公园大规模改善工程的一部分。

福康宁山的悠久历史可追溯至14世纪。自1984年以来,福康宁山已进行13次考古挖掘工作。坐落在香料园旁的考古坑,是其中一个考古发掘场地。这个场地在2001年发展成目前包括考古坑和介绍出土文物的展区。

国家公园局昨天(10月28日)召开记者会宣布,展区完成翻新后,将改名为“工匠花园”(Artisan's Garden),以纪念该处的历史。这个地点在14世纪相信是专为马来统治者服务的宫廷工匠的一个工作室。

展区翻新后将扩增至约200平方公尺,比目前面积加大约三成。它将增添一个户外公园,让公众参加学习坊等活动,孩童也可在一个新设的沙坑内,进行模拟考古挖掘。

通过互动游戏了解考古

更新后的展览厅除了展示本地出土的14世纪至19世纪文物,也会通过多媒体展示屏更深入介绍文物和福康宁山历史,访客也能通过互动游戏了解考古工作。公园局也会策划各种考古主题的教育活动,包括让对考古感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考古挖掘知识。

国家公园局福康宁公园与总统府高级署长黄墩华说,公园局准备推出以“小小考古学家”为主题的活动,让考古专家训练和引导学生,实际参与文物的挖掘。当局也准备招募义工,协助整理和记录文物。

公园局希望通过翻新后的展区,激发更多公众对福康宁山历史,以及新加坡古代史的兴趣。

展区预计明年6月重新开放,以配合福康宁公园其他改善工程项目陆续完工。

公园局早前宣布的福康宁公园其他改善工程,包括在山顶和山脚设立三个新花园,以及将山脚下的亚美尼亚街部分路段改为步行区,成为公园的一部分。亚美尼亚街部分路段打造为步行区后,将改善福康宁公园至市政区和勿拉士峇沙—武吉士街区的衔接性。此外,福康宁中心将会重新规划,成为新加坡开埠200年纪念展的主要展览空间。

为进一步方便公众步行至福康宁公园,公园局在考虑关闭康宁坡(Canning Rise)一部分介于福康宁公园和史丹福坪(Stamford Green)的路段。

公园局自今年1月起开始同康宁坡附近的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婚姻注册局、新加坡集邮馆,以及卫理公会卫斯理堂(Wesley Methodist Church)等利益相关者展开咨询,预计年底就是否关闭上述路段做决定。康宁坡的有关道路关闭后,不会影响车辆通往上述机构。

南大生发现或是700年前泰陶瓷片

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女生首次参与考古挖掘工作,就发现一块相信是14世纪的稀有泰国陶瓷碎片。



南大历史系大四学生洪绫俪昨天参与国大与南大考古团队进行最后一天的挖掘工作。小图为洪绫俪所发现的陶瓷碎片,它可能是14世纪泰国的陶瓷器。(梁伟康摄)

这名女生是南大历史系四年级生洪绫俪(24岁),她是参与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大考古学者组织的考古团队,9月以来在福康宁公园考古坑进行挖掘工作的学生义工之一。

昨天是这项考古工作的最后一天,洪绫俪在中午左右,也就是国家公园局召开媒体介绍会的两小时前,挖掘出这块稀有陶瓷碎片,让她成为媒体访问焦点之一。

洪绫俪坦言,起初并不清楚陶瓷碎片的历史价值,经两名学者解释后,她才恍然大悟。

现任国大东南亚研究系教授、来自美国的考古学家约翰·米锡克(John Miksic),以及南大人文学院副教授吴玉燕是在公园局邀请下,趁福康宁公园考古挖掘场地及展区展开翻新前,率领学生进入考古坑进行挖掘。团队至今发现近300件文物,包括来自中国元代陶瓷片如青花瓷、玻璃珠子,以及相信是本地制作的陶器等。此次挖掘是约翰·米锡克自1984年以来在福康宁公园进行的第13次考古活动。

对于洪绫俪发现的陶瓷碎片,约翰·米锡克说,他从文物的花纹和色泽,猜测它可能来自早期泰国阿瑜陀耶王朝(Ayutthaya Kingdom)所制造的陶瓷器。过去34年来,类似的陶瓷碎片只在福康宁山出土过一次。

他说:“我们还需要对这个文物进行研究。如果碎片真的是泰国古代陶瓷器。这意味,本地早期的马来统治者早在14世纪就同泰国有外交往来。”

~联合早报~

Tuesday, 23 October 2018

加强程序安全 大士关卡巴士入境旅客先安检才通关

加强程序安全 大士关卡巴士入境旅客先安检才通关



有了射线照相扫描系统,关卡人员能在一分钟内彻查巴士,确保非法移民与非法物品无法顺利通关。(庄耿闻摄)

大士关卡落实新入境程序,搭乘巴士入境的旅客必须先接受安检,再进行入境大厅办理入境手续。所有入境的巴士也须接受X光扫描,加强关卡的保安和提高安检效率。

在这之前,搭乘巴士入境的旅客会先在入境大厅外下车,到大厅办理入境手续后才接受安检。在这期间,关卡人员也会对巴士内部和行李箱处进行人力检查,再让巴士司机登记入境。

移民与关卡局表示,当局定期对运作程序进行评估,并在今年7月23日推出新程序,引用新科技以提高安检效率。昨早,《联合早报》记者就在移民与关卡局的安排下,到大士关卡了解新程序如何加强关卡作业。

原本只能同时让四辆巴士停靠的入境大厅,翻新后能同时让10辆巴士的乘客下车,缩短等候时间。携带个人物品下车的乘客,必须先进行安检和申报,才能到入境大厅办理入境手续,跟着到巴士等候处上车。

大士关卡指挥官陈岳麟助理总监介绍,旅客先安检再通关,目的是要提早检测潜在威胁,阻止恐怖分子或是携带违禁品的旅客进入人多的入境大厅。

新扫描系统大幅减少人力

在乘客下车后,关卡人员会登上巴士进行第一轮人力检查,司机的座位将是人力检查的重点。确保司机座位周围没有异样后,巴士就会驶进射线照相扫描系统(radiographic scanner portal)的扫描区,让关卡人员利用X光扫描司机座位以后的巴士车身。

在扫描系统的辅助下,关卡人员只需一分钟,单凭扫描画面就能知道巴士内部是否偷藏物品。所有非法的人与物,举凡是偷渡客、私烟,还是危险物质,都无所遁形。

当控制台上的人员确认巴士通过检测,闸门才会打开,让司机到柜台办理通关手续。若发现异状,关卡人员会指示巴士前往隔离处,进行更详细的搜查。

陈岳麟助理总监强调:“以往要彻底搜查可疑巴士,需要四五人花上至少一小时。有了新系统,当局能彻查每辆巴士,所需的人手和时间也大幅减少,关卡人员就能协助疏导人流,并把更多的注意力用来识别可疑人士。”

新的扫描系统自7月启动后效果显著,不到一个月就协助侦破一起香烟走私案。

今年8月6日早上8时左右,关卡人员在检查一辆马来西亚注册巴士的扫描结果时,发现引擎处有异样。关卡人员当时怀疑引擎被改装来偷藏非法物品,最终从巴士搜出1155箱和796包漏税香烟,这批漏税烟所应缴交的关税和消费税分别为10万5434元和7727元。32岁的马来西亚籍男司机之后被捕,被判监禁17个月。

当局指出,当局积极向巴士司机介绍新系统,并会听取司机意见,提升系统的可用性。接下来,当局也计划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强化扫描系统侦查非法行为的能力。

~联合早报~

纪念开埠200周年 明年初大规模举办照亮新加坡灯光展

纪念开埠200周年 明年初大规模举办照亮新加坡灯光展



“The Rainbow Connection”前天下午在裕廊的绘画坊吸引30多位不同年龄层公众参加,他们的作品都将作为“照亮新加坡—新加坡开埠200版”的部分年展品。(梁伟康摄)

这个于明年1月28日至2月24日举行的视觉盛宴,除滨海湾外,也覆盖市政区、新加坡河及福康宁山的莱佛士台。

配合明年新加坡纪念开埠200周年,原本每年在滨海湾区域举办的“照亮滨海湾”灯光展将扩大规模,除滨海湾外,也覆盖市政区、新加坡河及福康宁山的莱佛士台。

这个于明年1月28日至2月24日期间举行的视觉盛宴,将称为“照亮新加坡—新加坡开埠200版”。

“照亮新加坡”节目总监、市区重建局地方营造管理署长陈裕锐前天(10月18日)向媒体宣布这项消息时指出,借由2019年灯展主题“时光之桥”,主办方希望公众及参与设计的艺术家们能够重温新加坡历史,反思国家的成长历程以及700年来,与世界建立起来的联系。

陈裕锐同时透露,本次灯展是历届反响最踊跃的一次。主办单位在仅仅两个月内,就收到包括新加坡在内,36个国家的249件艺术作品提案。“我们相信,今年照亮新加坡吸引的公众也将会是历届最多的。”

“The Rainbow Connection”是2019年灯展上最值得一提的作品之一。本地设计师李云沁(创作名“Yun”)计划与不同社会组织合作,邀请公众利用600多个废旧透明饼干桶作画。每个画好的饼干桶届时将置入太阳能灯泡,悬挂于户外,在黑夜中照亮一片天。

在谈到创作灵感时,Yun说,新加坡开埠200年来,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的人民融入其中,每个人各有不同,却又凝聚在一起。“就像这个设计,不同公众画出不同的内容,却合而为一,成为一个美丽的艺术作品。”

Yun打算在今年12月中之前,为“The Rainbow Connection”举行12个绘画坊,开放给公众前往作画,有兴趣的公众可登录网站www.ilightsingapore.sg报名。所有饼干桶将在明年展出结束后供作者带回家珍藏。

~早报网~

Thursday, 18 October 2018

圣淘沙等南部濒水区将整体规划开发新景点

圣淘沙等南部濒水区将整体规划开发新景点



政府正在探讨如何为包括圣淘沙和布拉尼岛在内的整个南部濒水区进行总规划,以开发新旅游景点,吸引更多人前来。(何家俊摄)

政府正在探讨如何为包括圣淘沙和布拉尼岛在内的整个南部濒水区进行总规划,以更好地发展该区潜能,让它成为贸工部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徐芳达心目中的“通往亚洲的南大门”。这一区的发展蓝图与相关细节料将在六到九个月内公布。

徐芳达昨天(10月17日)在ITB亚洲旅游展场外受访时透露南部濒水区(Greater Southern Waterfront)的发展计划。他说:“政府目前正在拟定重塑整个圣淘沙岛的一套详尽计划,为圣淘沙开发更多新景点和吸引投资的空间。”

他说,随着丹戎巴葛一带集装箱码头的迁移,政府有更大的空间去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这一地块,充作旅游、商业,甚至是住宅用途。

丹戎巴葛、岌巴、布拉尼岛(Pulau Brani)及巴西班让的码头业务将从2027年起逐步迁移至新的大士港口。届时,将腾出近1000公顷土地,供2030年以后的发展。

在市区重建局的2014年发展总蓝图规划下,那里将打造居住、休闲和工作空间,逐步蜕变成濒水城市。

徐芳达说:“我觉得圣淘沙必须是南部濒水区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发展也必须和新加坡本岛的发展很好地融合,同时探讨如何加强衔接,提高圣淘沙的吸引力。”

圣淘沙发展局助理局长陈仪彬回复《联合早报》关于圣淘沙未来发展的询问时说,该局正与跨领域的咨询团队和个别利益相关者,共同制定圣淘沙2030年发展总蓝图,这个总蓝图也是南部濒水区发展的一部分。

陈仪彬说,该局将在总蓝图下透过策划新景点、改善交通衔接、进一步提升沙滩素质等,提升访客的休闲体验。

圣淘沙发展局也会在过程中确保土地有效运用和环境永续性。规划目前仍处初步阶段,该局会在有更多详情时另行公布。

华宫旅游企业公关及通讯总监佘柳华受访时建议,圣淘沙可以发展豪华或淳朴的海滩度假村,成为游客在峇厘岛或普吉岛以外的选项。

她也建议当局探讨提供游遍不同岛屿的旅游行程,将圣淘沙、姐妹岛和龟屿等包括在内,让自然爱好者有另一番体验。

~联合早报~

Friday, 5 October 2018

移民与关卡局推出 试验性电子入境卡

移民与关卡局推出 试验性电子入境卡



电子入境卡最终将取代现有的纸质入境卡,到时,“白卡”将正式走入历史。

移民与关卡局今天起推行为期三个月的试验性电子入境卡,试验地点包括兀兰和大士关卡、樟宜机场、新加坡游轮中心、丹那美拉渡轮码头、樟宜尾渡轮码头和樟宜渡轮码头。

电子入境卡(Electronic Arrival Card)最终将取代现有的纸质入境卡,到时,“白卡”将正式走入历史。至于什么时候会全面落实电子入境卡,移民与关卡局昨天发文告表示,详情会在试验计划结束后公布。

目前,所有入境新加坡的外国旅客都须在关卡填写俗称“白卡”的入境卡,卡上包含航班记录和住宿地址。收集旅客信息对于边境管制和当局的安全与保安措施十分关键,例如一旦发现传染病,能及时通报其他旅客。

一旦落实电子入境卡,当局预料将有助于提高入境手续效率,加快外国车辆通关时间,改善关卡阻塞情况,国人也将从中受益。

为确保电子入境卡能顺利推行,移民与关卡局从今天起,在本地海陆空入境关卡展开为期三个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间,从这些关卡入境但还未填写纸质入境卡的旅客,可能会被在场的官员要求参与试验计划,填写电子入境卡,并提出意见。旅客的反馈,有助于让当局改善现有程序,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移民与关卡局指出,电子入境卡落实后,旅客将能在抵达新加坡前,通过官方网站或手机程序提交个人信息和旅程详情。“当他们抵达关卡时只需出示护照,入境系统就能自动提取他们之前提交的电子入境卡。”

另外,电子入境卡也将推出不同语言版本,并且让与家人或小团队一同出行的旅客能一次过提交团队申请。团队申请将自动复制航班详情、最后过境地点、预期的入境和出境日期,以及在新加坡的地址。

利用手机程序提出申请的旅客,个人资料也会获得保存,下次入境时会自动填写,为旅客提供便利。

当局在文告中强调,试验计划并不影响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以及持有工作证和学生证者,因为他们回国时无需填写入境卡。

另外,当落实电子入境卡、入境通关走向无纸化后,也可为环保尽一分力。移民与关卡局表示,电子入境卡不仅能提高效率,也是走向无纸化入境程序的重要一环,预计每年能因此节省4800万张纸质入境卡。

住在新山、在本地工作的新加坡永久居民郑永强(38岁,销售主管)每天开车往返两地,他表示日后当启用电子入境卡时,将可提升效率和加快通关时间。他说,他曾试过开车通关时,因前方车辆的旅客忘记填白卡,导致他在后方多等了近10分钟。

不过,当局推行电子入境卡,也引起一些年长的外国旅客担心。住在柔佛东甲的林月娥(63岁)每月都会搭巴士前来新加坡探望儿孙。她说,虽然到时孩子会代为填写电子入境卡,但万一孩子出国或自己临时决定来新加坡时,她担心自己不会上网填写电子入境卡。

~联合早报~